2023年3月11日,2022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此次论坛聚集了16名来自海内外重点设计院校的专家教授和行业先锋,共同探讨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以设计为核心的“产学研”所面临的创新与合作方向。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讨论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前沿性和创新性,引发设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考。此次论坛为推动设计领域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与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上半场学术主持
宋建明,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下半场学术主持
段卫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创新设计学院院长
主论坛现场嘉宾合影
01
王昀,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DIA设计智造趋势报告》
王昀教授根据2016-2022年的DIA设计智造数据库进行了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以数据图谱的形式展示了DIA参赛国家的构成、智库生态、作品增量和赛道系数等信息,展示了DIA正成为当代重要的创新设计全球赛场、创新设计开源智库、创新驱动前沿阵地,并通过赛道扩容和获奖增速定位了时代趋势下的新赛道与新机会。
02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学术委员会主席
《人工智能与法治》
杭间教授用法治思想来回答了今天设计界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人工智能和法治的关系的通道是机器如何跟规则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这种人机关系的通道会产生一种新的反馈,去讨论人工智能和法治关系的途径。而设计与AI的法治思维是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的渠道来建立一种相处的平衡规则或者治理关系都是全球设计需要思考关心的重要切入点。
03
Stephen Green,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创新设计工程项目主管、戴森设计工程学院高级教学研究员(英国)
《一次跨学科实践:皇艺与帝国理工合作推进的创新设计工程项目》
Stephen Green教授就创新设计工程专业多年来的跨学科的教育与实践进行分享。讲述他带领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合办课程“创新设计工程”经历,强调了设计创新的影响力和系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他一直致力于在设计工程、科学以及工业进行融合,同时也通过三个具体设计案例讲述跨学科协同带来的成功经验。
04
何人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元宇宙与可穿戴设备研究》
何人可教授的演讲聚焦于时下热门的元宇宙与可穿戴设备,他认为元宇宙创造了一个与可穿戴设备息息相关的新生态系统,通过所构建的场景来进行互动。何人可教授认为要想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的三者融合的拓展现实XR,设计需要对相关的人机因素进行详尽的研究,符合用户的体验需求。同时借助他的团队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下所做的一系列研究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元宇宙语境中开展人机研究。
05
谷崎正明,日立集团研发中心主任(日本)
《连接社会》
谷崎正明先生从日立集团为出发点,讲述日立集团的研发新思考,日立集团从响应个人、社会以及企业的不同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设计,涵盖未来、创新和社会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协同创新。日立集团从存在着现实的网络社会到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连接社会,认为我们的社会创新可以作为向善的力量。
06
孙凌云,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智能增强时代的设计》
孙凌云教授从科学研究的四次范式迁移展开,讲述过去在生命科学、天文学、制造业等领域发生的变化。并通过人工智能的大迁移和大爆发,讲述人工智能正如何影响设计,并对设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做出了大胆的预测,引发现场观众对未来10年的科技影响力的思考。
07
James Hope,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所所长(加拿大)
《关于设计进化的思考》
James Hope教授从设计的历史展开,以设计的美学、电动车、材料科学、碳中和等案例话题讲述了设计创新的演进过程。他强调设计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共商大计、共谋未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将成为未来的缔造者作为设计师的使命与责任。
08
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装饰》杂志主编
《设计的文化叙事》
方晓风教授提出文化本质上是一套价值系统,有一定的规定性,是柔性的制度体系,同时也是一种选择机制,文化支配我们的选择,选择背后的判断是靠文化,所以文化也是价值观的外化和显现。但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现在大量文化类产品就是做符号,或者是基于符号的运用。整体演讲从反思的角度探讨文化在未来的设计领域当中如何体现,也提醒人文领域的学者应该对人工智能保有一丝警惕。
09
杨光,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设计委员会负责人
《数字化大潮中的设计》
杨光先生认为在中国数字化发展浪潮的当下,数字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借助数据与案例告诉我们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经营,数字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他认为设计师们应解除在AI时代的忧虑,数字化将会放大设计师的创意翅膀,拓展设计师的思维,释放设计师的创意。
10
Srini R. Srinivasan,前WDO主席、上海创新研究院首席运营官(美国)
《网络社会:知识社会的当下与未来》
Srini先生的演讲基于人类的知识系统在网络社会、信息社会发展下的作用与进化展开,谈论到神经网络以及人工智能能够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并提出社会演进方式中设计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实现理想,设计作为全球的共同语言如何面对设计的本质,如何转化获得社会的影响力。让我们看到在知识经济的维度下企业如何运作,以及如何让知识和可持续发展应该相伴相生。
11
洪岩,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FRSA)、江苏省高校(中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执行主任
《元宇宙的社交与未来设计》
洪岩教授描述元宇宙作为一种畅想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作为未来的思考,元宇宙是用户能够全身心沉浸并且互相补充和相互转化的场域。并且根据元宇宙的四大特点以及社交元宇宙的概念向我们展现了他对未来元宇宙设计的畅想:设计生命与科技以及社交与设计主体转移。
12
Kostas Terzidis,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尚想实验室主任(美国)
《设计设计设计》
Kostas Terzidis教授就他正在开展的“人工智能艺术Aiiiii”、“Kids AID”、“设计设计设计”三个项目展开演讲,从旧厂房的改造一直谈到了人工智能背景创意潜力激发的路径,他将编码作为一种工具进行解读,程序编码的发展出了极大的提升了人类在生活中的便捷性,也释放了人在艺术领域的创造性,并且呼吁人们及下一代思考如何成为工具的创造者。
13
Cees de Bont,英国拉夫堡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荷兰)
《理解中国企业的设计应用能力》
Cees de Bont将自己对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以及一些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设计应用能力的现状分析以及研究展开分享。他指出中国国内品牌在国际上越来越具有认可度,中国品牌和企业的创新性力量非常强大,但同时也指出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目前大家面临同样难点就是找到创新的含义,国内很多企业从战略上的角度来说是选择产品创新,而不是战略创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制造与中国设计所获得的丰厚成果,也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改良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14
周立钢,杭州博乐工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市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趋势洞察·为增长而设计》
周立钢先生把中国的设计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用自己的经验做了细致的分享,将趋势与增长作为关键词,描述了新消费品牌的发展趋势。强调了设计驱动是基础也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从产品上来说一定是从功能消费到情绪消费来转变,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产品设计功能痛点上并做了数据驱动的设计产业化分析,总结了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的重要性以及所需要的能力。为设计产业化的同行就业者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15
Francesco Paolo Zurlo,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意大利)
《设计的七维张力》
Francesco Paolo Zurlo教授从工业设计行业的前后语境,设计知识的普及、传承与创新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进展等七项设计维度的张力对我们进行了科普并呼吁设计行业应从以人为本逐渐发展向以人社为本为促进人类共同的福祉的方向发展,不仅要考虑人类在生活的单纯性,也要考虑到人们一起生活的复杂性,舍弃一些传统的思维,人们通过设计更多地表达他们的个性。
16
李太豪,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专家
《IQ+EQ驱动的跨媒体人机交互》
李太豪博士展示了之江实验室在情感计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多模态情感识别、共情回复—拟人情感对话、扩展技能-文图生成等方面,将这些AI生成技术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多模态情感交互系统。他指出人机共生已经是世界未来的趋势,设计应重视人类与机器之间要进行一种情感的交流,现在的生产技术也需要更多的情感介入。
完整论坛内容请扫码预约
《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预计2023年12月31日前出版)
论坛直播回放
https://wx.vzan.com/live/mk/aggspread/737147051/6e036c1c-bd90-11ed-93c5-043f72d45e40?v=1678330551348
论坛图片回放
https://live.photoplus.cn/live/27765449?accessFrom=live#/list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文创设计智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协办单位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国际设计研究学会
行业支持单位
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
杭州市工业设计协会
绍兴市工业设计协会
总策划
王昀、毕学锋、刘征、刘永红、罗仕鉴、刘肖健
执行策划
熊娜
学术助理
张玲燕、陈颂喆、殷彦琳、钟方旭、刘雅雯、华焓亦、陈爽莹、郭武、于秀佳、王舟薇、张千禧、徐雯羚